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如何培养七年级学生作文的兴趣——榆中县第七中学 李永童
2012-04-04

七年级是小学与中学的衔接与过渡阶段,学生作文在小学的基础上长度与难度都得增加,要求也有所提高。但本人在近几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却发现不少七年级学生特别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一幅茫然情态。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一、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二、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得生动、具体;三、对周围事物不会留心观察;四、缺乏想象力;五、题材千篇一律,不能够表达真情实感。同时,我又发现七年级学生大多活泼好动,兴趣广泛,自尊心、好胜心都很强,爱表现自己,希望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鉴于此,本人在实施七年级作文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尝到作文的甜头,使其逐步增强了作文的兴趣和信心,从而形成对写作文的期盼。 

一、善于积累材料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中华民族)(中国)是一个物产丰富,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大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宝库里有多少脍炙人口的杰作。老师要引导学生多读适合他们年龄阶段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会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喜欢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成写作素材。但在安排课外阅读的时候,教师应作积极的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摘抄什么,感想如何写等等,切不可放任自流,而应有意识地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如我安排学生阅读名著时就安排了类似《繁星—春水中的母爱》、《朝花夕拾中的童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描写》等,这样循序积累,感悟习作的训练,就显得非常地科学有效。 

二、适时积极的练笔是学生作文的基石 

 (“文学贵为有感而发,缘事而发。”此处应把白居易的话引用全)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文为心声”的道理。有许多学生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没有内容写,这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认真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感受。他们总认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没必要写,小小的感情没有必要表达。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做到作文与课文学习的有机结合,这样学生在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有了写作的蓝本,知道如何去写。在学习了《在山的边》《童趣》《济南的冬天》《背影》等文章后都可以安排相应的习作训练,如《我终于看到了山的那边》《童年趣事》《家乡的冬天》《父亲》等。其次,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我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做到“日忆”,即每日“一忆”,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一次回忆,想想有什么事可以成为作文素材。把有意义的事情挑选出来,思考可以把它写成什么作文,并在当天或第二天把这件有意义的事坚持写到日记上或随笔上,这样不断积累素材,学生做了生活有有心人,作文也一定会受益。 

三、参与评价是学生作文的催化剂 

     作文课堂中的老师应该与学生平等相处,在课堂上形成平等的朋友关系。讲评时,教师当堂宣读学生写的作文,引导学生仔细聆听,让他们说说哪些作文写得较好,为什么,启发学生评价。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宣读自己的作文,其他学生仔细聆听,并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有必要再做修改;如果换作自己又该怎么写。这些方法激发了学生兴趣,都能积极踊跃发言。然后教师再给出作文评语,学生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评语和老师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感觉自己也能当老师了,于是,学生都争着读自己的作文,读自己的评语,习作兴趣大大提高。同时也得到了最为直观、真切的(什么感悟呢?可以具体写,否则不如不写的)感悟,也实现了语文课堂“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是学生作文情感的升华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激励学生写好作文。反之,如果一个人做事总感受不到一丁点的成功体验,再坚强的人也难免丧失信心,何况是思想波动大的七年级学生。教师要想办法积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作为老师应是学生的“伯乐”,要善于和勤于发现学生的优秀作品,这一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应多利用学校的校刊,广播、中学生杂志等,积极投稿,让学生的作品得以播出或刊出,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同时也可以在同班学生中产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本校《甘露》刊物第三期刊登七《1》班十三篇稿件,在本校其他班级中遥遥领先。这件事不仅对小作者,甚至对全班同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在新一轮征稿中,同学们都踊跃投稿,在本班掀起了一次投稿的高潮。还可以编印一本班级作文集,让每个学生都有作文入选,都能品尝一下“发表”作品的喜悦。还可以按作文能力分组进行竞赛,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摘一些单项或片断的作文练习,让作文较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可能获得成功…… 

 五、“说”作文是写作文的前奏 

七年级语文课本中,语文初中实践活动的安排富有趣味性、实践性,学生兴趣浓、参与率高,从中可以得到很多益处,很值得学生去回味和总结。如在实施了《我爱我家》活动后,我围绕实践活动设题,《妈妈的唠叨》。我没有让学生立刻动手去写,而是让学生思考在自己的生活中有哪些妈妈的唠叨,并把他说出来。生活中妈妈的唠叨是中学生最常见的话题,所以说起来也就不是太费力,学生们都争着去说。在调动了学生“说”的兴趣的同时,我又提出了第二、三、四个问题:你觉得妈妈的唠叨仅仅是唠叨吗?你如何去对待这份唠叨呢?对妈妈的唠叨你有何感想?在学生思考并讲述这种亲情的同时,妈妈的唠叨的深刻的内涵也就不由自主地流露了出来。这之后,我才安排学生把本课作文再写出来。收上来的作文,令我大吃一惊,作文水平较之前一篇作文提高了很多,就连平时最不爱写作文的同学都能有感而发。自此之后,我总是围绕实践活动设题,让学生先“说”后写,作文的积极性和参与活动的热情,都进一步的得到了提高。 

六、表扬强化是后进生作文的动力 

   七年级学生的作文是过渡期的作文,从整体上讲,还是很稚嫩、粗糙的,真正优秀的,符合文章要求的还比较少。我充分认识到了表扬强化的重要作用,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作文中的每一优点和微小进步,哪怕是一个好句子一个用得合适的词语,一项新鲜的材料……都及时给予表扬肯定,鼓励继续发扬。七<1>班学生王小军,刚入学时每次作文不是抄袭,就是只写几句话。有一次作文,他写到“父亲的爱是在看我成绩的叹息中、是在我前途的打算中、是在周末的等待中。”当我看到这几句话时,眼前陡然一亮,这是王小军同学对父爱的独特而又深刻的的理解,于是就在全班进行表扬鼓励,这样之后,王小军同学变得爱写作文了,虽然作文水平还不是特好,但至少每次作文都非常积极,甚至有了投稿的行动。,这样优点得到了巩固坚持,缺点相应的减少了,学生逐渐掌握了作文的方法和技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为写好作文提供巨大的动力。
    古人说的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做教学的有心人,多观察学生,多培养学生,多积累经验,多付出爱心,一定能在七年级阶段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为以后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44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