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我们藏族人葬礼比起汉族人的葬礼不免有些寒酸,但是我们藏族人葬礼也分“天葬”、“水葬”、“土葬”、“火葬”,过程简单也比较简朴,遗体被视为不干净的,老人小孩还有未成年的都要忌讳,这每个葬礼是根据活佛算出来的。而汉族的葬礼却不一样,历史上记载是从西周时期就流传下的习俗,叫“奠”。奠(释义):用祭品向死者致祭又如:祭奠(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奠馔(置食物以祭),又如:祭奠(为死者举行仪式,表示追念)。古人把从始死到棺柩落葬之前的祭祀统称为“奠”。治丧期间,凡是有新的仪节,或者遇有特殊的日子,都要举行奠祭。丧礼中把作为酒食等祭品放在地上的祭祀称为奠祭,或者径称“奠”。现代社会的火化相当于古代的落葬,追悼会一般在火化之前进行。生者将花圈放在死者遗体的周围,上面写着“奠”字,正是古代奠祭的子遗。今天我们主要讲我亲历的祭奠。 



亲人夜里冒雨送来的花圈 

  

  浓重的哀乐,沉重的心情,炸雷似的鞭炮,一进大门边看见布置在大厅的悼念礼堂,庄严而肃穆,身边的人群,眉头紧琐,有几个老人在靠墙的那边吹着琐喇,那音乐刺耳的描绘着失去亲人的悲痛。礼堂的正中按着传统摆放着冥房,冥房里摆放着老人临终前的遗像,遗像上的老人略带着微笑,叫人看了悲痛万分且万般不舍!冥房的上方写着大大的“奠”,这应该是他们儿女希望老人在冥间也能享福(当地的说法)。礼堂的正上芳挂着横幅,四个沉重的大字“悼念活动”,十分醒目,左右个一条对联,左写“光明磊落浩气永世长存,”右写“慈颜永逝天上人间同悲,”这是人们对老人一生及去世后的评价和心痛。随着支客(这是一种汉族从西周留传下来的一种职业,主要负责整个活动的主持,活动中间还要带着哭腔,唱出去世老人的一生,听的过程很多人在流泪)有序的一道道讲述,很多老人都埋着头在啜泣,他们家的女人们几度哭出声,就连老人的儿子,堂堂七尺男儿,在他讲述母亲的故事,最后一次跟遗体告别的时候,泪洒当场,看到这里,我的眼眶也湿润了!  

庄严肃穆的礼堂 

  从昨天凌晨开始,天就灰蒙蒙的,乌云密布,一直下着细雨,我们踏着泥泞在上路上已经走了两个小时,路上哀乐声和鞭炮声似乎没停过,所有人好象被抽了魂一样,面无表情的走着。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们家的长媳,一路上撒着冥纸钱,跟着是他的老公也是老人的大儿子,手里捧着清油灯,灯的周围是小型的八卦图,在他后面是冥是老人的孙子和孙媳,他们抬着冥房一步步艰难的走着,他们家的孙媳从昨天开始哭的很厉害,有几次都晕倒了。后面接着分别是冥灯,各种各样的花圈,然后就是有八个人抬起的棺材,看到这里,谁的心情不沉重!今天是老人封土的黄道吉日(风水先生说的,这也是当地历史上留下的一种职业)。按照当地的说法,要在第一声鸡鸣的时刻,开丧。我和几个来帮忙的同学走在最后,我们手里分别拿着各式各样用纸做的家具和汽车,金山银山之类的(听同学们说,这也是从古代留下来的,这些东西是给老人到冥间去享用的)。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我望了下四周,山下是一条河,坟地背对着大山,这也许就是风水学中的卧龙宝地吧。可现在谁有心思去想那些,面前是一个坑,那风水先生拿出类似指南针的东西在测方位,然后拿出线(听老乡说,这叫摆阵,具体的他也不清楚)摆阵。抬棺材的人要在坟坑里吃饭,接着随着风水先生的一声吉时一到,下葬!棺材慢慢的放了进去,在封土之前,还须亲人放第一把土。随后就是敬香,烧纸钱,烧冥房等等,虽然早就预料到有人要哭丧,可没想到哭的这么撕心裂肺,以至于到最后,我听不下去了,因为我的泪已经流下来! 

奏了通宵的当地哀乐队 

  送丧在所有人的悲痛万分中结束了!回来后人们将吃一顿非常丰盛的早餐,这也是当地风俗,这顿饭叫死人酒(也叫丧酒),要慢慢吃,估计要吃两个小时吧。酒桌上还可以喝酒,不知道为什么,也许是因为送丧我的心情也不怎么好,就喝了酒。喝着喝着我的头有些晕,也有点冷,就坐在了灶旁,看着灶火,不勉感叹到这人生哪!有时候就像是柴火,一生燃烧着生命,到最后慢慢冷却,只剩下零星的炭火,最后成灰,这正因了佛家的那句“尘归尘,土归土”(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拙见)。很多时候我在想人的一生真的好短暂啊!也许这不应该是我一个刚满二十的学生该想的事,可是我真这么想,同样都是人,这个世界上,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的忙完一辈子,但有些人却名留青史,这是什么样的差别?也许这差别就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精神世界吧 。也许是思想,有了思想你才能希望自己做什么样事,或是做什么样的人。然后应该还有理想吧(这还是自己的一点拙见),有了理想精神世界就有了动力。正这么想这呢,忽然有人拍了我一下,原来是我的老师,我这才回过神来,书归正传,这就是我这次对“奠”的所见所闻所感。             

送完丧后,主人家招待四邻右舍的丧酒 
  

 

846    |    0    |    0

微信分享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