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蜗居变迁史
2011-01-17
组别:离校
          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一座荒凉的石头山,一个坐落在山脚下贫穷的小村庄。上世纪80年代摇摇欲坠的经典造型,四、五间斜房两个黑暗潮湿的窑洞。一见到处漏雨破烂不堪的屋子,就是全家十几口人的厨房,那时全家四世同堂,都窝在房最后面土崖的那个阴暗潮湿的土窑里,几间房子一下雨,就得动用全家的碗、盆、罐子来接房梁水。天晴后爷爷就冒险爬到房背上,修补漏水的地方。太阳出来时,就可以看到阳光透过漏雨的地方斜射在光线不足的房里的墙上斑驳的影子。没有一堵砖墙都是用土坯打成的,没有明亮的采光,只有木头框,白纸糊的可怜“窗户”,给没有宽敞的大门,只是两扇木板被框成仅容2人通过的狭窄的门,这就是幼时记忆里的家。但那里却印下了我太多的痕迹,太多的回忆:走人生第一步的蹒跚,说人生第一个字的咿呀…… 
       上世纪90年代仍然是那片土地,那座山,那个村庄,所不同的是,一切都稍有所改观,贫瘠的土地开始荡漾丰收的喜悦;荒凉的山开始绣上绿茵;贫穷的山庄有人开始筹办着盖个新瓦房……爷爷终于要决定从拥挤的大家子搬出来,盖新房了,我队里让分地,请工匠,买材料,开始打地基,上砖……大功告成。爷爷看到自己平时省吃俭用,一分一毛省下来的钱变成了崭新的房,欣慰的笑了。后来,那个唯一用白灰刷墙的房子成了爸爸的新房,毕竟,资金有限,新房除了门房,爸爸的新房等于是用砖盖着的,其余大多都是用土坯建成的,但我们一家人仍欢欢喜喜的入住了,后来这座房子老了只要一下稍微大的雨,房子就漏的厉害,有一年种子受了潮发芽,奶奶只好贱价出卖,再加上离采山矿的近,有一次一块盆大的石头砸中了我们的房,正好赶上国家搞扶贫工程,于是奶奶便筹划着用攒下的钱盖一间平房。 
          现在,一片美丽的土地上,一座不再荒凉的山,一个祥和的村庄。一排整齐的平房,其中有几个“戴了帽子”—二层;个个门都是大红铁门,窗都是铝合金的,还安着防盗窗,安全,采光好,门墙都用纯白的瓷砖砌着,远处望去,白红相映成趣,我的家便是“驻守边疆”的那一位从南到北数,最后一家,虽说盖了房,也仅是盖了个门房,一间门房,免除了受漏雨之苦,后面仍是爷爷、奶奶用手垒起来的牛圈,柴房,但比以前条件好多了

 

       畅想日后,一片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一座座生机盎然的山坡,一个个愈加繁荣的村庄... ...

1847    |    1    |    0



总数:1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