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大山深处的佳肴
2009-10-21
大山深处的佳肴
——青海特色美食“背口袋”
 
               每年四季农闲和喜获丰收之时,当你走进美丽的乡村,在农民家里你总会瞧见大小老幼一家子人热火朝天地烙“萱麻”饼、馓拌汤、吃“背口袋”的忙碌身影。初见那种感觉时既惬意又尊崇,试探着一个、两个“口袋”缓缓下肚时,无论是地道的青海人还是鼻音浓重,满口卷舌音的外乡人都会深深地感到它是既普通又奇特,既营养又新鲜,既可口又保健。
     历史年轮高速发展到今天的时候,大山里的美食,以自己默默的沉稳和独一无二的口感深得众人青睐,她一路走来,谱写着辛酸的往昔岁月和今朝农家生活的安逸温馨,时刻在向大山外的人们讲述着那段峥嵘的历史岁月和点滴往事。
“背口袋”——用萱麻草制作的一种高原特色小吃。至于为何叫做 “背口袋”说法不一,但后人认为有两种说法可信:
一是“背口袋”(即萱麻卷饼)是青海高原汉、回、土等民族比较讲究的特色食品之一。相传很早以前只有每逢重要节日、婚丧嫁娶或家里来了重要客人才用“背口袋”来款待。究其原因是因为那时农民生活极度贫困,用新鲜萱麻制作的“背口袋”酥软爽口,自然就成为了撑起饭桌的必备佳肴。“背口袋”的制作要用清油烙煎饼,青稞面和萱麻粉末做成熟粥,加上香油、葱花、各种调料等,然后摊在饼上卷紧,一切为二即成,状如口袋,部分地区人还称作吃“根子”或叫吃“节头”,当地汉语把这种吃法形象地俗称为“背口袋”。其味清香异常,吃法独特讲究。
        二是认为将做好的萱麻卷饼放在手背上来吃,因为萱麻饼本来并不好吃,人们为了讲究萱麻饼的技巧吃法,便放在手背上吃,这样吃的目的是考验吃法技巧,难度会更大,技巧高的多吃或提前吃饱,相反技巧不熟的就少吃或推迟吃,有时遇到带有娱乐性的热闹场合,还分胜负和成败,比较有趣,故得名“背口袋”。
萱麻,俗称荨麻,古称毛藐或萱草。是一种常年生草本植物,属萱麻科蝎子草属。主要分布在海拔4000m以下的墙根、小径旁、灌木丛林等地方。春发冬谢,秋果累累。花期为7~8个月,果期8—9月间。一般株高50~150厘米,茎直立,全株淡绿色,枝干呈四棱,有少数分枝,全株密生蜇毛,人兽触之奇痛。叶对生,托叶离生、条状披针,生有短毛和蜇刺。叶片卵形或宽卵形,三出脉,边缘有粗锯齿,有齿牙,两面密生短细毛,似大麻叶子。花单性,雌雄同株,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瘦果卵形,藏于花被内。
萱麻的茎和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胡萝卜素及各种微量的磷、镁、铁、锌、锰、硅、硫、钙、钠、钻、铜和钛等元素,其营养价值不亚于苜蓿、三叶草和豆类等饲料作物。它还具有奇特的药用功能,萱麻全草可以入药,其味苦、辛,性温,有小毒。具有祛风定惊、消食通便之功效。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荨麻,荨(音寻)”。又曰:“萱麻又称毛薮。杜子美有除薮草诗,是也”。陕南山民有称“蜇人草”的,草原牧民则叫它“咬人草”,青海大部分地区俗称萱麻。
        至于吃“背口袋”(萱麻饼)为何流传至今,笔者认为这是农耕文化在河湟大地上演绎的一处灿烂文明。窃以为,人们为了庆祝丰收,招待尊贵的客人(以德高望重的老者居多),在难得的农闲季节原汁原味地吃一次野菜——萱麻,喝一次萱麻粥,这对上世纪的农民而言已经是有些奢侈了,但在今天家家户户寻经致富,直奔小康的美好和谐时期,支撑农家人民生产生活几辈子的萱麻饼以及著名的“背口袋”所带来的文化效益和市场经济效益仍然令人震惊。在农家乐餐馆,野菜市场、特色美食(小吃)的商铺你总能找见萱麻和用其加工的各种食品。
        如果你想亲自感受一下“背口袋”所带来的无线悠悠农家风情,可以在萱麻生长茂盛的时候(5月——8月)到大山深处或农家墙角院落的一些地方采集一些新鲜萱麻(用剪刀剪或用棍子打,采集过程中双手一定要做防护措施,预防毒刺扎伤。),用清水洗净后放入锅中煮熟,再用清油凉拌后卷在已经烙好的薄面饼中尽情享用。如想以后享用,可先把萱麻放在太阳底下暴晒,等到晒干时,碾成碎末,可以保持味道和新鲜不变十个月以上。制作时,用青稞面和萱麻碎末馓成拌汤(稀粥),外加葱花、蒜末、花椒等物,少量舀在薄面饼上切成长方形就可食用。
        今天,更多的农家人把制作和食用“背口袋”当做一种特殊的活动——如,缅怀苦难历程中的祖辈生活;尽管其原料收集困难,制作工序较为复杂,吃法也奇特讲究,但它并没有让从我们身边消失,且依然披挂盛名徜徉广大农村的家户院落,与农家人的生活已息息相关,亲密无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背口袋”将与大山深处的阳光一起铺洒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严雅楠
2009-10-20
1337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