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小山村建起“博物馆” 守住文化留住乡愁 铜奖
2019-06-09
组别:初中
我的家乡在川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界牌村,地理位置特殊,是两县、四乡、八村的必经之地,是秦蜀商道和驿道,被誉为“秦巴古道第一村”。为保存村庄记忆、珍藏村庄历史、传承村庄文化,村民自发捐献老旧物件和藏品4000余件,建起了巴州区首家村级博物馆——沙廻坪博物馆。
                       
            生产劳动中追溯远古村史

说起沙迴坪的历史遗迹,程氏宗族年逾古稀的长辈程会奇老人讲起当年发现新石器时期古人类遗物遗址的往事,仍眉飞色舞,兴奋不已。
那是1977年冬,生产队在大屋基水井湾修堰塘,他用锄头挖出了许多像斧头一样锋利的石块,当时没引起注意就扔了。后来,因为大家挖了不少类似这样的东西,就报告文物管理部门,他们派专人来采挖,并多次到实地调查,通过采集到的磨制石器、陶片等,初步认定为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年了。沙泥坪遗址是目前巴中境内发现的为数不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同时是巴文化发源地之一。从而揭开了一个小小的山村悠久历史的神秘面纱。

            自捐珍藏品筹建山村博物馆

既然发现了这些证明在地历史悠久的文物,那就要深入挖掘、整理、展示。那可是古代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兀兀穷年,呕心沥血,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为用辛勤的劳作换来身上暖和、口中食。为了让后辈铭记乡村历史,珍惜现在幸福生活,村委会决定筹建展示村史的山村博物馆。村民们闻讯,没有丝毫犹豫、没有半点迟疑,更没有自私保守,纷纷自愿捐献珍藏的老物件,从农耕工具到生活用品,从工匠器具到祖传什物,从珍贵典籍到耕读家谱,从御赐牌匾到红军遗物等,慷慨捐献,毫不吝啬。村民何光富甚至搬来了祖传的清代雕花木床,一并捐献了珍藏了几代人的印花染青麻布床罩。通过村民的齐心协力,2016年建起了乡土文化气息浓厚的村级博物馆。2019年4月重新升级装修,规范布展,于近期建成并免费对外开放。
                 
           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入探索乡村历史发展进程、传统农耕文化变迁、村民生活变化等,界牌村聘请专家开展田野调查,追根溯源,收集整理人文地理史料。经专家考察论证,迄今已公开出版发行《秦巴古道沙廻坪》等四部书籍,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村里还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开展了世界博物馆日、清明祭祖、烈士公祭等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彰显家国情怀;组建了舞龙队、秧歌队、腰鼓队,抢救性保护了《薅秧歌》《石工号子》等濒临失传的村谣,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修建了电商产业园,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建成了花卉种植基地,村里借助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逐步壮大绿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村融合,走上富民强村之路。
                    
           览物识器通古今  见贤思齐励后人

沙廻坪博物馆体量虽小,但意义深远,留住了界牌村的历史和传统,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根可寻,有物可睹。一件件展品,虽然没有经过考古专家的逐一研究考证,也没有经过专业人员的鉴定打磨,但它显示了界牌村劳动人民从古到今真实的生存智慧,饱含了村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和追求,展示了村民们一颗颗无私无畏的心和薪火相传的精神。
小小的乡村博物馆,有着时间积累沉淀的韵味,是乡村历史变迁的见证,是村民抚今追昔的载体,是人们心灵深处对乡愁的寄托。透过博物馆,人们可以快速穿越浩瀚的历史长河,览阅它古老神秘、深邃悠远、悲壮厚重的前世今生,品味一场远古文化、红色文化、乡土文化的盛宴。
沙廻坪博物馆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名片,如今时常有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观光旅游、体验民俗、度假休闲,让人们在此看得见乡村青山绿水、望得见乡村生活巨变、留得住乡韵乡愁。更激励了我们新时代少年儿童胸怀远大理想,惜时奋进,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回报社会,建设家乡!
587    |    0    |    2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