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西北明珠――兰州 铜奖
2019-06-09
组别:初中
  金城永筑,黄河不息。
                                                    ——题记
  当清晨的第一抹阳光照向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照向这条金色的河流。黄河两岸的城市在沉睡中慢慢苏醒过来,两岸城市中人们的生活安居乐业,兰州一片国泰民安。边塞诗人高适曾在金城北楼题词“北楼西望满清空,积水连山胜画中。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诗人眼中这样一个美丽的城市,我们不禁想问:是谁踏上了这片热土,创造了这样一个城市?
  公元121年春,李息和部队们沿着黄河走着,他们这次背负着汉帝国开疆阔土,击退匈奴的使命,他们要寻找一个可以允许汉帝国大军来往的渡口及军事要塞。与此同时,霍去病带领着部队向匈奴发起攻击。李息站在黄河岸边连连摇头,因为黄河的水汹涌澎湃,惊涛骇浪。根本不适合做渡口。当李息惆怅不知去向时,他的部下告诉他不远处有座山,山顶平坦如坻,名字叫做九州台。相传,大禹曾在此处导河积山,并在这里将天下分为九州。也许是这个传说提醒了李息。他沿着九州台下的黄河走走停停,就在他几乎绝望的时候,他看见了一片宁静的河谷,河谷中的河流十分平静,有风吹过,还时不时荡出了一圈圈的涟漪。李息立即下令修建渡口,宁静的黄河岸边立即传出此起彼伏的号令声。不下数日,渡口修建成功。而这个渡口便是当时的大型军事要塞,现在的兰州城区――西固。捷报一次次传来,霍去病带领的骠骑部队正一步步逼退的匈奴。最终,匈奴王浑邪王招降。霍去病骑着马走进了浑邪王的军营并下令杀死了不愿招降的2000多名士兵。带着万名匈奴在西固渡口走进了兰州。兰州迎来了第一个繁盛的时代。匈奴招降后,李息希望兰州城金汤永固,于是将这座城市起名为金城。《史记•大宛传》中这样说到:“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
  2013年,黄河岸边立起了霍去病的雕像,而在金城公园,一座李息的雕像也建立了起来。过往人群,驻足观看,想象着当年霍去病在黄河渡口的英雄风姿。感激着李息对对兰州城市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近些年里,兰州飞速发展,建起了高楼大厦,建起了地铁桥梁。最终,没有辜负李息“金城”的殷切希望。
  满清时,国家充满腐朽的气息。兰州也不例外。虽然这段历史不堪回首,但是在兰州人民心中这个腐朽的年代仍有位杰出英雄――左宗棠。当时的左宗棠为平定西北叛乱,时任陕甘总督,在兰州安营扎寨。在他上任期间,下令造出了“兰州机器制造局”,“兰州织呢局”。同时他在赶往新疆的路途中,还种植了许多杨柳,那些杨柳,被现在的人亲切的称为“左公柳”。清代文人杨昌濬就曾写过一首诗称赞左宗棠:“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其中的栽柳人便是左宗棠。顽强的柳树在西北扎了根,而左宗棠这个人物在兰州人民心里扎了根。后来,左宗棠因运输问题,想造一座铁桥,当时德国的造桥技术最高,左宗棠找到了德国桥梁建筑师,却因建筑师要出的天价而放弃了这个计划。左宗棠去世后,这个计划暂时搁浅。直到有一天,新任陕甘总督升允又提到了这个计划,并且联合德国,美国。花费了大约38.6万银两。历经数日,造出了名扬海外的黄河铁桥。这座铁桥也取代了存在了几千年的镇远浮桥。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叶恭绰先生曾这样称赞铁桥:“这座铁桥,是清政府覆亡前最振奋国民的壮举,是最节俭的工程 ”
  这座铁桥如今人来熙往,车水马龙。1928年,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甘肃省主席刘郁芬的亲自手书的中山桥匾额被悬挂在桥南面的正中央,黄河第一桥也正式被更名为“中山桥”。
  在兰州的漫漫历史长河中,给予兰州帮助的还有76岁的赵充国老将军,他平定了青海的羌人;另外,还有粟特人,他们提升了兰州的经济。                           
  1874年5月,日军进入中国,五湖四海的人民涌入了作战的大后方兰州,兰州就是在这时,为了迎合各民族的口味用汉族的麦子,藏族的牛肉,和回族的调料,制成举世闻名的牛肉面。日军投降后,难民的物资也相继转入兰州,兰州西北重镇的地位又加以巩固。
  经过了多代人的努力,兰州发展成了现今西北坐中四联的鼎盛地位。同时2017年7月1日,西兰高铁顺利通车。也象征着兰州又将走向新时代,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推动兰州发展,不远的一天,兰州定会迎来下一个鼎盛时期。兰州从荒茫戈壁到西北重镇,最终没有辜负历代英雄的希望,成为了黄河岸边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847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