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2008年地方音乐艺术金奖作品《四片瓦》
2009-04-30

网站主题:通过对“四片瓦”舞的专题研究,让人们了解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起到保护和传承“四片瓦”舞的作用。  

网站地址:http://www.yellowsheepriver.com/~qh000020_1/2008/  

网站特色:选题新颖、研究全面、资料丰富、影响深远  

团队成员:胡林芝老师、马青原同学、孙翠同学、张生芳同学、蔡生博同学、麻才来同学、陈海红同学、马丽萍同学  

推荐理由: 

 



从西宁向北出发,沿着宁张公路行驶大约十公里,进入了风光秀丽的青海大通县境内,为什么要来到这?因为这里有一个叫“黄家寨”的村庄,村里世代相传着一种古老的舞蹈,名为“四片瓦”。“四片瓦”舞在宋代以前就出现了,起源于古代的腊祭仪礼,用来报答神灵给予人们的佑护和赐福,是黄家寨村独有的。2007年5月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四片瓦”舞是多人参与表演的群舞,每年春节社火时演出。舞者脸部都画有青蛙图案的脸谱,手握着骆驼腿骨制成的道具。舞者大多模仿青蛙的蹲跳、游动、鸣叫,随着身体的舞动,手中的瓦状道具敲出了阵阵的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好似无数青蛙跳动在田间,为人们消灭危害庄稼的害虫。这里的人们为什么选择青蛙作为图腾崇拜?而看似神秘的“四片瓦”又究竟是怎么回事?一个个好奇都能在青海省大通县第三中学同学们的网页大赛作品《四片瓦》中找到答案。 

   


大通三中的同学们参加了2008年的国际学校网页博览会,参赛人员确定下来之后,却不知道如何选题。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注意到关于大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报道,有一篇《大通蛙图腾祭祀舞“四片瓦”》让同学们眼前一亮。“四片瓦”舞唯一的遗存地——黄家寨就在他们附近,于是同学们选定了这个主题。选题定下来了,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们去哪里获得资料,要从哪方面入手。同学们跑遍了图书馆、文化馆、文物馆查找相关资料;寻找民间艺人,进行专家访谈;走到大街上问卷调查、宣传……这些经历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困难很多,也走了很多冤枉路,还要承受着不被人理解的压力……都是农村孩子,家里没有电脑,学校上机机会不多,基本没有什么网页制作技术可言,但是他们还是将这些困难一一克服了。 

   


他们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详尽、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因为同学们在探访过程中渐渐地发现,“四片瓦”作为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也和其他民间文化一样面临着“人亡艺消”窘境。他们不想这样,他们决心保护,于是孩子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保护民间文化的重任,也许他们所作所为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起码我们看到了希望。  

   


正是他们的研究,才让我们看到如此完满的“四片瓦”舞全貌。他们追溯“四片瓦”舞的历史渊源,让我们知道几千年前就有了这种舞蹈;他们探访黄家寨的地理位置,我们才得知原来黄家寨这个小小的村落竟然是这种古老舞蹈的唯一遗存地;他们采访当地老人,终于了解到以青蛙做图腾的原因,“四片瓦”舞就是淳朴的感恩舞蹈;他们走访当地老一辈民间艺人,让我们意识到保护这种民间文化艺术的必要与迫切;他们详细研究了“四片瓦”的道具,让我们明白这种且歌且舞、变化多样舞蹈的魅力;可爱的孩子们在采访中忍不住和老艺人学跳“四片瓦”,小试身手。 

   


同学们对“四片瓦”舞从一无所知到深刻的了解,这个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保护和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老一辈的艺人们年事已高,黄家寨的跳“四片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同学们在学校里和更多的同学分享研究“四片瓦”的收获。他们走上街头,历尽所能地问卷调查,他们努力让更多的人能来了解“四片瓦”……同学们在以孩子们的方式为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古老的民间文化,认真地努力着……这个团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弘文小组”,取自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之意,他们决心担当起这个任重道远的任务。网博会肯定了孩子们的努力,给予他们金奖的赞许。  

  
1843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