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到甘肃,除了多彩的山川,别样的文化,更有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者供你品尝。我的家乡位于甘肃省中部,黄河之滨,古丝路上异域文化的熏陶使这里的饮食别有风味,东湾镇的驴肉就是其中一绝。
一桌好的菜肴,在许多人的认识中都是荤素搭配、多样丰盛的——但一桌好的东湾驴肉,却足以自成体系,油而不腻、韧而不硬,正如西北人的精神!
在一席东湾驴肉中,炒肉片是不可或缺的。正宗的主人家常常是先上肉,再添主食——肉才是这里的主角!原料往往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毛驴,吃过山里的草,品尝过黄河畔的嫩苇草,肉丝细密,口味十足。尝过肉片,主人又盛上板肠。西北方言中“板”即整块意。冲洗得十分干净的驴板肠经过一天一夜的纯煮,再切片,加入葱、蒜等佐料爆炒一次,盛上来时盘中还有滚烫的气泡不断跳出,香气扑鼻。冬季食用它可以御塞,夏天品尝则可以缓解疲劳,可谓是上等佳品。最后,还有鲜香的肉汤等你品味。其中虽说原料不多,很清谈,却又有“要留清气满乾坤"之感,瞬间冲洗尽满口的油花,令人神清气爽,回味无穷。
故乡地处黄河、铁路公路交互区域,又是省会兰州的功能调节区,人烟辏集,贸易繁荣,被誉为“塞上江南”,来来往往的大车司机们长途劳顿,最幸福的便是品一口东湾驴肉。他们时间有限,经济上也并不能为口腹之欲开销太多,只能点一碗烩驴肉或一盘炒肉片解解馋,之后又要上路。记得一次我从姑姑家回来,饥饿之间和爸爸一同走进董叔的驴肉馆——他家店开在国道边上,常有来往路人进店尝鲜,再加上手艺精湛,客人极多。吃饭间,就瞧见一位大肚腩,留八字胡的大伯进了店。从满脸的灰尘,一身的疲惫上不难看出他是开大车的。他缓步到店内专为远处客人准备的热水池里洗了手,便找董叔点餐。他的脸上布满皱纹,却丝毫掩饰不了眼中的光芒,那种纯净的光芒中透过满满的真诚与友谊。董叔也十分轻松、热情地为他服务。一盘肉,两碗饭(故乡是全省唯一种植水稻的地方),大伯很快便吃完了。池满意地拍着肚皮、敞着胡须出了店,董叔对他挥手,他也转身微笑,之后才上车,伴随着发动机的轰呜,他开启了又一程旅途……
借此机遇,故乡人民也摸索出了赚钱的路子。自留地、耕地只需少量人力机械化种植、收割。而人们更多的精力留给了服务业——这在家乡人心目中是既轻松、经济收入又高的一种新业态。一些人合作开了鱼塘,更多的人则发掘出故乡传承数百年的“东湾驴肉”这一金字招牌,学习养毛驴、做驴肉、开餐厅。故乡百姓的钱包鼓了,传统产业振兴了,我们这些"城里人”也能更好地品尝家乡的美味了!
我的幼年是在乡村度过的,对家乡勤劳朴实的人民与美丽和谐的景色是十分怀念的。祖父离世后,一家人搬进了城里,但与故乡的联系从未中断,每年过年时都要回乡看看。在这时,品尝一顿正宗的东湾驴肉便是不可少的活动。在肉香中,我会忆及自己的童年——如一链闪闪发光的珍珠——那是段难以割舍的方愁!
东湾驴肉就是这样,在它背后,折射出的是西北人的勤劳智慧、朴实率真、自强不息的精神!现今,它正以其实力向全省、乃至全西部地区流传开来。东湾驴肉,享誉西部。如果您来到甘肃,来到我故乡,千万记得品一桌东湾驴肉!
364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