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骊山之上
2019-04-29
组别:初中
骊山,这座横亘于关中平原上的秦岭余脉,常是古代帝王游玩避暑的好去处,这也造就了它成为关中一带的一座名山。我登上骊山时,正值小雪下过后一天,这便又给骊山增添了无限神韵。
我是乘索道上山的。在此之前, 相来游玩的游客们(包括爸爸)都是不愿去的——毕竟是在雪后,路肯定会很滑!我却顾不得这些,其一是由于山并不十分高,其二也许是骊山的美吸引了我吧。最终我们达成协仪,由我随另五人一起乘索道上山,之后等到正午时分冰雪融化后,步行下山。
骊山上树木极多,地貌复杂,因此索道是全封闭式的,并不能很好地观赏山景,直到下了索道,我才真正感受到她的神奇。
周围尽是雾气,五米以外的地方是什么也看不见的,一挥手便可以感受到一次“水珠浴”的洗礼,我们的脸庞也被浸润得愈加红润了。老母宫前,即便是这样的雪天也依旧香火不断;上善湖畔,皑皑白雪更给他加了几分静谧,给人以无限暇思。耳中悠悠地传来歌声,更使我感到了道家的清静与幽雅。
如果说此时我们所见到的更多是大自然赋予骊山的奇秀,那么接下来将遇到的就是我们的先辈们留下的精神瑰宝了。
走着走着,路上的雪竟是被人特意地扫开了的,是谁如此热心?不多久便解开了迷团——是骊山景区的一位普通的管理员。“您为何要扫雪呢?是景区管理规定吗?”有好奇的人上前问。“哦,不,不,”他笑了,“许多游客梦寐以求地想看看我们骊山,总不能因天气原因而令他们倍感失落吧!半山腰的大路是必须要清理的,至于这山顶上的小径倒也没有特别规定。”他那紫棠色的脸格外令人舒畅,我的心软绵绵的,八百里秦川的美是那样大,又是如此之小……
烽火台还需上去一段距离,由于又下起毛毛雨,我们未敢上去。只在原地眺望,隐约望见迷蒙中的一座方墩形黑影,已格外欣慰了。再转望向山下,什么也不见,只是浓雾。但我却想像着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景象。再向山下行,过了日月亭雾便淡下来,可见四周参天的松拍了,到兵谏亭时,细雨竟也停了,太阳从云端露出脸儿来。
兵谏亭是一座典型苏联式建筑,这也体现了当时的中国共乡党与苏联的密切交往,边长四五米左右,高也仅六米,原称为“正气亭”,若非1936年那场举世皆惊的“兵谏”,是不会留名青史的。当时蒋介石对日奉行不抵抗政策,却将矛头向内,直指共产党,张学良作为原东北军司令,何尝不想打回故乡呢?哪里有心与共恋战呢?于是,在蒋介石“督战”陕西,“行辕”骊山之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最终实现一致抗日。自此, “正气亭”攻名“兵谏亭”。抚摸着亭旁石壁上的题字与刻文,我深深切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信念,再望骊山顶峰,又觉得她是如此高大呀……
171    |    0    |    1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