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石刻
2019-04-25
组别:高中
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
人类社会早期,手工艺术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其中最常见到的便是华夏瑰宝--石刻。经过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漫长发展,人们不仅创造了赖以生存的石制用品,还创造了表达其思想与追求的石刻艺术形象。 
  石刻究竟始于何时现在无从考证,就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早在商代就有过石刻的存在。而在我省石刻的存在也很普遍,在许多手工艺品爱好者的家里可见到收藏的各种石刻工艺品;在一些公园里可见到具有标志意义的石刻作品;在某些地方也可以见到具有纪念意义的工程竣工标示牌,可以说石刻无处不在。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手艺人,他们从事并热爱这个行业。父亲年轻时在外闯荡,在一个偶然情况下对石刻这门艺术产生了好奇,本着以学门手艺养活自己的想法开始了他对石刻的接触,可不知怎地,父亲就像着了迷一样对这门手艺爱得一发不可收拾,在北京拜师学艺,生冷的石头,坚硬的铁锤,锋利的刻刀,成为父亲每天最忠实的伙伴。由于刚开始手法还不熟练,刻刀总会不听使唤,给父亲是手上留下几道伤痕,可这并不能是他在雕刻时分心。时间一天天过去,父亲手上的老茧越来越厚,那双粗糙的双手上爬满了父亲奋斗的印记,同时也是他成功的见证,他正在用他满腔的热血去融化那生冷的石头。从干粗活打下手开始,父亲一步步走进了石刻艺术的殿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学习了四年后,父亲决定回到自己的家乡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现在,父亲有了自己的石刻店,每当有人来了解他的工艺品时,他就很热情的讲解着石刻这门艺术,绘声绘色的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及石刻对他的影响,手舞足蹈的描述着,生怕自己的语言不够精彩动人,用动作将其表达出来,此时此刻,父亲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眼神中充满了对石刻的热爱和对客人的期许,想让更多人了解并和他一样热爱这门艺术。父亲作为南郑民间石刻传承谱系的第四代继承人,汉中市民协会员,将石刻这门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他光荣的使命。
   石刻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也很复杂。首先,选材是关键的一步,石头过软和过硬都不易于雕刻。必须选用无裂痕无色线、颜色一致且硬度适中的材料,才不至于影响作品成果。制作过程包括挫块、钻孔、缕刻、修细、磨光、上色、打蜡、装框等,一件作品便是父亲的一次艺术历练和全部心血。
   父亲的杰出作品玉石龙头二胡、千手观音、兰亭集序、清明上河图等一副副传世经典在父亲的精心雕琢下,被生动地再现在坚硬的石头上。往往光辉事物的外表下,总会经历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还记得父亲曾经做龙头二胡时,由于材料不合适做坏了好几把,证明之前精细的尺寸,衡量及塑型全都白费。把一块石头缕刻成琴桶,每一刀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差;把一根石棍磨制成琴杆,与“铁杵磨成针”的感觉别无二样。其实这些把力气、汗水和技巧凝聚成器物的劳作,仅仅只完成了二胡的形,而调音准、定音调则检测着他对音乐艺术的修养,同时也把冰冷的石头用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唤醒。一件作品对于尺寸及比例的要求也极为严格,作品越是到最后即将完成制作时难度就越大,稍微一出差错就会前功尽弃。《八十七神仙卷》则更注重人物细微的表情和动作,父亲曾在制作时,由于线条不匀称和表情太过夸张而失败过好几次,可是每次他都会总结教训,并不轻易放弃,依旧坚持下去。一件作品下来少则两三个月,多则一年半载,这里面倾注的不止是他的心血,还有他的期望及梦想。时刻的制作精细而繁琐,过程漫长而艰辛,对制作者的耐心,毅力以及审美能力都是一种考验。父亲在热爱中工作,在工作中寻找精神享受,民间手工艺术将陪伴他一生。
父亲对自己的作品也很是爱护,好几次严肃要求我和妹妹只准看他的成果,不可以乱动,就像小孩子守护自己的新玩具一样。在制作中,父亲要求自己不放过每一次尺寸上的失误,在遇到制作失败的过程中,他也不肯放弃,因为他坚信只要坚持下来,总有一次会成功的。他平时总说:大多数失败者其实已经走完了成功之路的99%,而他们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坚持走完剩下的1%。都说父母是子女最好的榜样,父亲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我和妹妹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原来时刻这门艺术,不单单是技艺的体现,更是精神态度的凝聚。    
现如今,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许多人更加追求科学技术,很多传承手工艺被机器代替,而导致中国许多传统手工艺濒临消失。新时期工匠精神的缺失也是当今一个巨大的问题,所以传承这凝聚了无数祖辈手工艺人智慧的传统手工艺、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32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