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太姥姥“上寿”
太姥姥是我妈妈的奶奶,老人今年八十五岁了。很多人一听到这年龄,都会觉得太姥姥已经是一位颤颤巍巍的老太太了。其实太姥姥的身体还很健朗,耳不聋、眼不花,每天忙里忙外地操持着家务,上山、种地、做馍馍、喂鸡、喂猪,那可都是一把好手。听妈妈说太姥姥十六岁就结婚了,十八岁的时候就生下了唯一的儿子——我的姥爷,后面又陆续生了五个女儿。太姥爷五十四岁的时候就离世了,太姥姥一个人承担起了操持家务、调教子孙的重担。这些年来,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太姥姥已是耄耋之年,姥爷和姑奶奶也已年过花甲,一大家子人四世同堂,生活过得和和睦睦、幸福美满。每年的春节,在外地工作的儿孙回到家里,格外热闹。
这一说起太姥姥,我倒忘了我今天要说的内容——上寿。
太姥姥生活在甘肃永登的民乐乡,这是一个山清水秀、让人流连忘返的乡村。每年夏天我都会跟着妈妈去那儿避暑。每年冬天,我也会跟着妈妈去那儿和太姥姥一起过大年、看社火。比起家喻户晓的社火,鞭炮阵阵,烟花漫天的大年三十,我更喜欢大年初三的上寿。这里的习俗是老人到了六十一岁、七十三岁、八十五岁的时候,家里的晚辈就要邀请亲友邻舍给老人“上寿”。今年的大年初三,正好赶上姥太太过八十五岁大寿。门口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庭院门口停满了大小的轿车,热情的亲友邻舍在门口点炮,记礼,然后端着一盘盘彩色的布匹、寿桃,应着主事“大东”的呼声从大门外踏着满地的炮屑往堂屋走,堂屋门前的桌子上摆满了许多好吃的:有核桃,红枣,花生,糖果和瓜子……最中间放着蒸好的寿桃馒头。这寿桃馒头都是太姥姥最亲的人做的。在这里一般七十三、八十五的大寿,亲朋好友上十二个寿桃,进堂屋给“老寿星”磕了头便去后厨领主家的回礼,主家要回两个大寿桃,以示十全十美。
太姥姥端坐在堂屋里,穿着丝绸做的绣着“寿”字的大红色衣服,显得干净利索,精神抖擞。大约早上十点钟,亲朋好友来的差不多了,上寿便开始了,首先是满堂的儿孙按辈分排好队,“大东”致贺寿辞,一起给太姥姥磕头,跪听太姥姥讲述生平大事,几个姑奶奶听到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接下来,就是给太姥姥敬酒,太姥姥虽然上了年纪,但吃点肉喝点酒还是挺精神;紧接着最开心的时刻来到了,“寿星”吃长寿面、切寿桃,为了让子孙们都分享到寿桃,“大东”经过主家的同意开始撒桌上上寿的贡品,满场的人开心的抢核桃、枣子、花生、糖果瓜子,最重要的是抢寿桃,抢到寿桃便会沾上“寿星”健康长寿的“好福气”。接下来所有的宾客被主家安排在庭院中间吃“寿宴”,“寿宴”的菜肴很有很讲究,八凉八热,凉菜的就不必说了,热菜得按着“头鸡二肘三羊四鱼五牛……”的顺序上菜。乡下的席都安排在庭院堂屋里,大大的圆桌摆满了糖果和菜肴,亲朋好友想和谁坐便和谁坐在一起,嗑着瓜子唠着家常,品尝着美味佳肴。孩子们吃热闹了,便在门口的打谷场上放起了鞭炮。吃过最后一道长寿面之后,亲朋邻里拱着手谢过主家,便都各自散去。
上寿带着暖冬的气息,在满脸通红的夕阳映照下结束了。一家人又齐聚在太姥姥的堂屋里,坐在热炕头上和太姥姥打起了牌……
456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