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被时光遗忘的人 铜奖
2018-10-29
组别:初中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物质更替令人眼花缭乱。许多传统生产习俗正在逐渐被人淡忘。在平乐古镇白沫江畔乐善桥头,有一条名作八店街的小巷,在街头有一家传三代的铁匠铺,“王氏铁匠铺”便静默其中。虽说是铺,但它和其他民居并无不同,也不过是不足十平米榫卯结构的木房,铁匠铺前面打铁后面住人,甚至还显有一丝寒碜。这铁匠铺的主人便是王小二,王小二原名王长寿,因在家里排行老二,所以街上的邻里都习惯叫他的小名王小二。王长寿也不介意,叫啥他都答应。王小二约莫六十,短平头,小眼睛,身材瘦小精干,说话嗓门很大,语速很快。他的铁匠铺保持了最原始的打铁风貌。每天早上四点,王小二就准时起床,穿上打有补丁颜色发旧的工作服,拴上围腰,换上胶鞋,在屋子正中的火炉中加入铁碳,用稻草卷引燃炉火,炉烟就随着早已熏黑插破房顶的烟囱排到外面。王小二右手握着火钳,夹起一块铁块放入炉火中,左手拉动炉边的风箱。风进炉火,炉膛内的火苗随风箱的节拍跳跃,在劲风的吹奏中升腾。待铁块烧得通红后,快速用火钳把它夹出来放在火炉前面的铁砧子上。脸被炭火烤得黑里透红,脑门上布满密密的汗,他搂起腰间围腰的一角往脸上随意一擦,眼盯着,牙咬着,黢黑粗糙的手紧握铁锤朝铁块使劲砸去,,锤子落下的刹那火星四溅,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随着左手上的火钳“伸”“拉”“卷”不停的翻动,铁锤反复的敲打,铁块逐渐失去了火红的颜色和足够的温度。再次将它喂入火炉,再次烧料,反复的动作。那铁块成为理想器物时,就把铁块放入紧挨火炉边的水槽内,随着“吱”一声,一阵白烟倏然飘起,淬火完成,然后再打磨。打完铁后天已渐明,他便把打出来的锄头、刀、钯、门扣、铃铛等各种物件在街沿边的木板上简陋的摆放着,搬一把竹椅坐在旁边,再点燃一根烟,守着摊子,等着人来选购。随着时代的变迁,镇上也开了好几家五金店,什么东西都有的卖,去他店里买东西的人也渐渐变少了,他的生意也越来越淡,但他却依然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入夜,深沉的蓝色夜幕边点缀着几颗稀疏的星儿,用红砂石铺砌的石板街道幽深狭窄。王小二便换上青色的长衫,戴上色彩陈旧的毡帽,手持灯笼和铜锣,开始了晚上的打更。响亮的锣声,伴随着嘶哑的嗓音,在古镇老街小巷中逐渐弥漫开来。既提醒人们防火防盗,又让人们知道了时间,按惯例做习惯的事。“当”“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鸣锣通知,关好门窗”。王小二打着更喊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个稚嫩的童声在旁边学着样儿喊起,惹得坐在街沿边摆龙门阵的人们哈哈大笑。“长寿,你还要打好久哦?”有邻里问道。“打到打不动为止!”王小二边走边说。他单薄的身影被路灯越拉越长,手上红灯笼的光也愈发微弱,逐渐消失在街道的尽头,远处依稀传来一声锣响……我不知道这样的场景还能持续多久,儿时常见的民风民俗正在被逐渐遗弃,旧时的行业在被替代或消失,真想这些还没被忘记的能永远保存下去,永远……
390    |    0    |    1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