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English
我眼中的苦水的高高跷
2018-05-03
组别:高中
  农历“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等,中化民间传统节日,就是象征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好兆头,而兰州市苦水镇的“高高跷”就是为了纪念“二月二”才产生的的艺术形式.
’ 苦水高高跷被当地人称为“高跷是以一种明间艺术展现出来的的,表演者踩在高达3米,宽10公分的木头上,木头上雕刻着以龙图腾为主的花纹。高高跷也因其高度成为了全国之冠。并成为了兰州著名的民间艺术瑰宝,也是永登县的汉族文化。并且在2006年与太平鼓一同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高高跷是以祖辈相传的传统艺术形式存在的。从它产生至今,无文宇记载,也没有相关历史资料,它只是出现在当地人家户口中,他们世世代代口口相传,到了2002年一位祖籍为苦水的词曲家,杨昭亮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创作出电视音乐《千禧龙抬头在农村》和《龙抬头乡情》才使的大家更详细地了解苦水的高高跷。
   而关于高高跷我听到过这样一个民间传说:
   相传在苦水街东有道山岭被当地人叫作山岭,有因其状酷似一条巨龙,而后又被称为巨龙岭。
   在明代以前这里和大通河流域一样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相传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道士途经苦水发现长山岭其山形象一条巨龙,并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魂,(迄今为至山岭还有“斩龙观”这个地名来纪念此时),这个道士斩断了龙脉之后,便发生了奇怪的事情,长山岭从此便成为了荒山秃岭,没有一点生迹。苦水街的人们记住了这一个历史悲剧,并且盼望龙魂回归,龙体复合让长山岭和庄浪词重新恢复生机,从披绿装。于是就从那个时期开始了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而苦水的高高跷就是从那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到现在为至苦水街能够表演高高跷着有上百人,而且以二三十岁的人为居多,以女子高高跷为特点所广泛。但是真正挑大梁的则是一一群于我年纪相仿的初高中生。他们每个人都是高高跷的好手。我曾问过一个踩高高跷的好友,我问他;“踩上哪么高的你难道不拍吗”?他却笑了笑答道;“我从小就开始练习。首先强身健体不然我穿上戏服怎么才能提起20多斤的高高跷呢?其次,要掌握:松紧合适绑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的诀窍要领,我才明白踩高高跷也是一门学问,真可谓是,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
   且说前不久结束的苦水社火中的高高跷主要是以:走进新时代,建设特色小镇,为主题的形式表现的,表演的时间为期3天,每天分为昼夜两场,夜晚没有高高跷,只有白天才有,站在高高跷的表演者,时常停下来在上面做各种滑稽动作,让两边的观众笑的笑开颜乐,时常与观众互动,男女老少乐开颜,更让人赞口不绝的是南街其中一队表演者手提太平鼓,脚踩了3米左右的高高跷,行走在路的中央,不断的击打太平鼓,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高高跷不仅代表了兰州本土民俗文化,而且也奠定了大西北农耕文化的丰富和具有的神秘历史文化的色彩,也更是一场盛大的艺术盛宴,高高跷更是苦水在建设特色小镇路上的一笔色彩美丽的风景,也更是大西北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260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