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镇的冬夜,华灯初上,冷风拂面。宽敞的街道上,鳞次栉比的店铺里,仍闪动着忙碌的人影,延续着白天的喧闹。漫步在明亮的路灯下,感受着小镇跳动的脉搏,思绪飞扬。
虽然出生在号称“天下黄土第一塬”董志塬,但却在这片煤城生活了近四十年。期间,读完了小学、中学,对于小镇,印象极深。小镇不大,人口约三万多,一条大通河横贯东西。过去,人们生活困难,经济拮据,除了不多的几幢楼房,其余都是用砖块土坯叠砌而成的小平房,山上也有建的。
改革开放初期,小镇只有一条狭长街道,破烂低矮的房屋占去大半个城镇。正像人们所说:“路不平,灯不明,电话又不灵。”城镇布局零乱,功能不全,设施又不配套,居民的生活质量差,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几排低矮陈旧的砖瓦房,是镇机关所在地,小镇最值得骄傲的建筑。集市是一段坑坑洼洼、散落着石块的不足百米的土路。生意人零星分布在两旁,身旁或撂着担子,或放着机动车,经营鸡蛋、洋芋、白菜、大蒜、苹果、梨子等,还有手工制品,买东西的人不多。小时候最垂涎的是从饭馆里飘溢整条街的牛肉面的香味……
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不能不感受到小镇30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光的推移,原先的小镇被人们用勤劳的双手,赋予全新的内容,由一只“丑小鸭”变成了俏丽的“白天鹅”,已是一个洋溢着现代气息的城镇。放眼望去,到处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喜悦之情写满人们的脸上。纵横交错的城镇主干道,宽敞整洁;街头绿地,庭院绿化;住宅小区,环境优美,设施配套;河流,楼房、绿地的巧妙结合,使小镇的文化品位和内涵不断提升。蔬菜、建材市场一应俱全,让首次来到小镇的人,情不自禁对并立排开的漂亮的临街楼房赞叹不已。底楼全都开成了店铺,经营项目有百货、时装、文化用品、美发美容、休闲娱乐中心、酒楼宾馆等。装潢考究、造型别致的门面和商贸大厦、邮电大楼、农商银行大楼、电信营业大楼、超市等数十座高楼比肩而立,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现代化城镇的壮美画卷。
逢周末的小镇可热闹了。商贩们来自十里八乡,还有外省市的。运输工具有大卡车、电动车、机动三轮车、摩托车。他们云集小镇,布下密密匝匝的摊点,服装、小家电、果蔬、禽蛋等,应有尽有。从商贩们和熙熙攘攘的路人讨价还价的场面看,生意甚是热闹红火。
喜欢小镇的夜晚。每当夜幕降临,造型新颖的各式路灯、霓虹灯、轮廓灯、泛光灯、LED显示屏,把夜晚的小镇装扮得异常亮丽,街上人来人往,尤其是新广场,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宽阔平坦的场地吸引了一大批健身迷,跳舞的、蹦迪的、嗨歌的、散步的。再往南瞅,风味小吃香满一条街,是市民宵夜的好去处。
楼下住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已年逾古稀,脸上皱纹密布。老人除了年轻时出外做过活,一直生活在小镇上,是小镇变迁的活见证。每逢闲暇,都要去看老人,与他寒暄几句。人老了,有点麻木了,岁月之痕印在脸上和心上,对世事兴趣不大,一天又一天地消磨那夕阳下的光阴。
不知不觉脚步停在一幢二层楼房前。这是小区里的老张开的“百味餐厅”。前些年,老张靠贩煤发了家,六年前在小镇开了这家餐厅。现在,老张拥已经有了一辆“大众越野”和一辆“宇通快客”。“春到小镇遍地乐,福临酒家香满楼”,门前这副对联,虽不太工整,却一语道出了一个勤劳致富者的心声。
小镇是值得留恋的一块热土。现在如此,将来更是如此。正所谓故土难忘。默默祝愿小镇的明天更辉煌!
435 |
0 |
1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