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只读过三年私塾,却成了苍溪县家喻户晓的“情歌王”。
他年逾古稀,却有着永不枯竭的青春活力把情歌唱得震天响。
他踏遍苍山溪水,抢救性整理家乡情歌二千余首让民间文化传承。
他,就是现年74岁的苍溪县“十大民间艺人”仲新崇。因钟情于家乡情歌,他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学情歌、唱情歌、写情歌、教情歌。因为情歌,他的梦想飞得更高;因为情歌,他的爱情更加甜蜜;因为情歌,他的夕阳人生更加多彩。
童年的印记:情歌让他的梦想高飞
“爹爹妈妈眼睛尖,养女不嫁旋子山,十家九户穷光蛋,无水缺吃没衣穿……”这是五六年代在仲新崇的家乡元坝镇旋子山广泛传唱的民谣,民谣记录了他童年时期的贫苦生活。
仲新崇自幼爱好读书,因家庭贫穷,只读了三年私塾便回家做起了放牛娃。但他不甘心做一个“文盲”,常常就着昏黄的煤油灯一边查字典一边读书,逐渐成为了当地的一名“知识分子”。
元坝旋子山情歌独具风格,它能吸引广大农村男女老少,一边劳动,一边欢唱,具有提神情、鼓实劲、散郁闷、抒情怀的艺术特色。仲新崇迷上了情歌,农耕时就拜当地山歌歌手王家明、张怀洲、张坐洲、李三玉为师潜心学唱。
“年轻时,干体力活都要喊号子,我就将之前所学的情歌歌词曲调用号子喊出来。”仲新崇回忆,因那独特的嗓音和过目不忘的惊人记忆能力,1954年他被举荐为代课老师。唱情歌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他对情歌的热爱更加执著。
“哪时的情歌只是在人们口头上传唱,根本没有脚本,我就想着把这些情歌用文字记录来。”仲新崇说,打哪时起,他就有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梦想——传唱旋子山情歌,成为旋子山情歌的传人。
青年的爱情:情歌让他的生活更加甜蜜
“哥十八来妹十八,同龄十八到一家,哥是香油炕豆腐,妹是蜂蜜沾糍粑!”说起当年的爱情故事,仲新崇乐开了怀,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年轻时唱给恋人的“定情歌”。
“当年我就看上了他那一嗓子!”老伴张定英笑着打趣。17岁时,仲新崇就结婚了,妻子张定英大他两岁。
“结婚那天,我是边唱情歌边掀起她的红盖头的呢!”仲新崇说,婚后不久的一天,他哼起情歌,不曾想妻子竟然与他对起歌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田间劳作或是闲来无事,他们都会唱起情歌消困解乏、愉悦身心。
“情歌让我们活得充实,活得愉快。”张定英说,“我们都已70多岁了,但身板却很硬朗,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唱情歌。”
老年的事业:情歌让他的人生更加精彩
2000年,仲新崇刚从县新华书店的总经理的位置上退下来,就给自己以后的生活作了一个规划——全身心把整理、编撰苍溪情歌的事业进行到底。
为了完成自己的老年事业,将旋子山情歌这一特色民间文化发扬光大,仲新崇不顾年迈体衰,多次专访歧坪南阳乡保全村84岁的情歌手王云峰、李金昌和元坝镇曾兴伦、唤马镇陈明贵等80余位情歌手,记录地方乡土民歌民谣数十万字,编撰《旋子山情歌》选集八本,其中收录情歌2000多首。
在追溯了民俗情歌的起源和传承谱系的同时,他还深入各地走村串户,通过调查、采访、听口碑、抄资料,集著了“亘古情歌”、“劳动号子”、“川北灯戏”、“二十四孝”、“婚嫁丧娶”等16种民间快失传的珍贵资料共18辑。
“歌集整理出来后,省图书馆、县文化馆及苍溪梨博园等都有意收藏,我都不忍割爱。”仲新崇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这些原生态情歌搬上舞台广泛传唱。为此,他在自己的家乡组建了旋子山情歌团,在苍溪县城组建了博爱文艺团,把广大的情歌爱好者召集在一起,把情歌的词、谱复印给大家,让大家学唱,同时举办竹马、车灯、耍狮子、抬花轿、打钱棍、赛情歌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旋子山情歌越唱越红火。
“广南高速过家门,兰渝铁路通北京,河上修起水电站,四方八面新农村。”博爱文艺团的队长陈焕文和队友们正在县城附近的白鶴山上兴致勃勃地排练着《新编苍山情歌》。现在团里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已满55岁,“只要天气好就跟上仲老师聚在一起吼两嗓子,心情特别好,感觉浑身上下都是劲儿!”
“我以前身体多病,自从参加了老仲的情歌团,隔三岔五地唱唱歌,不仅精神好了,身体也好多了。”59岁的李大妈说。
“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喜不尽,花见蜜蜂自然开……”采访现场,老仲和她的“粉丝”们神情专注的对起了歌,俨然忘记了记者的存在。听着他们悠扬悦耳、风土味十足的歌声,看着他们映在霞光里灿烂的笑容,记者渐渐读懂了仲新崇一生钟情于情歌的的不老的情怀。
566 |
0 |
1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