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王玉柱 陇县职业教育中心
因工作之便我有机会回老家一趟,亲眼目睹了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使我眼前一亮。整齐划一的房屋,郁郁葱葱的房前屋后绿化,漂亮大气的文化广场,所有这些景象使我叹为观止。这就是新农村吗?这的的确确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眼前此等景象不由我不得进入新农村观赏一二。我一边走一边心里想着,新农村的村民该是那般的赞扬社会主义好,赞扬共产党为人民所谋得福利。信手推开一户大门,里面走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我说明来意,老者很和善热情的招呼我进屋,屋子的家电一应俱全。老者很健谈,没有一丝拘束。我问起这几年农村的变化,老者掩饰不住满脸的笑容说:“感谢主席、感谢总理、感谢共产党,为我们穷苦大众减免农业税、发放种地补贴、建设新农村…”。听着老者热情洋溢的一一道来,我们信步走出,决定在老者的引领下,一览新农村全貌。房子漂亮划一,连绿化也是整齐划一。看着眼前的情景让我深深觉得如今的城镇化建设的速度之快,只能用一夜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来形容。
在欣喜的欣赏这新农村的美景的同时我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什么?可我一时却想不起来是什么?忽然抬眼看到一位老太太无望的凝视这进村的路口,我的大脑闪过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字眼。原来今天是星期五,老太太在期盼着自家的孙子早点安全回家。我转身问随行的老者,咱们新农村没有小学吗?老者脸上的笑容一扫而光,只是一个劲的摇头而不说一句话。我知趣的告别老者,看着他忧愁的眼神,我心情极为沉重的走出了新农村。
坐在回城的车上,我思绪万千。近年来,政府在建设新农村的同时大力鼓舞农民进城,乡村沉陷,乡村教育便是首当其冲。面对出生率下降,学校生源急剧下降,农民对教育需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展开了撤小并大,集中规模办学的教育模式。撤小并大,集中规模顺应了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农村孩子分享城镇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农村孩子的视野和素质。
这些只是我们看到的眼前利益。教育的主体是培养活蹦乱跳的学生,而不是学校和教师。农村的孩子进城拥有和县城孩子一样的校舍,水平相当的教师。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均衡和公平,但是农村孩子和农村家庭为实现这个“公平和均衡”所付出的代价—从小寄宿,缺失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同时家庭教育负担增加,学生往返途中不安全因素增大。更深层次,学校的撤并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崩塌的可能。农村学校是农村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建设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总体农村文化建设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一个乡村学校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乡村学校的撤并,它必然使乡村蒙受文化和社会的损失,越是相对偏远的、地域分布较广的乡村,所受的损失将越大。农村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是一个图书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文化广场和一个文化“三下乡”的活动所能替代的。
农村学校的撤并,将给一个村乃至村民以失落感,也将日益拉大城乡文化差距,使农村文化建设更加落后。因此,认为农村学校的撤并不应“一刀切”;学校的撤并要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保障学生“好上学”和“上好学”;结合当地经济情况、人口结构、地理环境、村镇未来发展目标和当地农民的实际需求,逐步推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
我眼前总出现漂亮的新农村上空飘扬着一面党旗的情景,总觉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什么?原来是没有了学校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啊!
494 |
0 |
0
总数:0 当前在第1页